家长快线第四期——不忘初心,携手前行

发布时间:2018-01-05 16:10 阅读量:1656

尊敬的学生家长:

 您好!

 时光飞逝,2016转瞬到了岁末。孩子又长大了一岁,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的一年,《家长快线》也将继续秉承“孩子成长路上,我们携手前行”的理念,一如既往为家长们提供帮助。本期《家长快线》,我们将与您共同探讨中高考改革形势下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当下社会的“空心病”,以及如何教给孩子最重要的事等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家长快线》每期都会推出一个讨论主题,希望能得到家长朋友的支持!您可以把阅读后的感悟和建议与我们分享,也可以为我们推荐有启发性的文章,供越来越多的家长朋友汲取营养,投稿邮箱为dcyjzjc2017@163.com

 

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中学

                                                                                          20171211

4期主题:

 

不忘初心,携手前行

观点

 

孩子再不阅读,高考连卷子都做不完

                                     —— 温儒敏剧透语文改革新动向

来源:微信公众号“当代教育家”  20171130

 近日,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在一次北大举行的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的一席话,让在场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吓了一跳!

 自今年9月,全国小学和初中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后,温儒敏就成了中小学语文老师追逐的对象——接下来语文到底怎么学?怎么考?

 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未来,语文高考有15%考生做不完是正常的。

 预计2018乃至今后的高考语文阅读题量会持续增加,锻炼阅读速度、提升反应能力迫在眉睫!阅读面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2015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

 2016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高考语文阅读题的选文范围,将会远远超出高中教材和一般高中生的认知范围。难度、深度、广度,全面向学术级、经典级看齐!只看《读者》和四大名著,别说高考语文,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

 “教改必须用高考来撬动,来推动阅读、写作的教学。这位全国统一教材的主编的一番话也代表了当下高层进行教育改革的决心。

 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现在你孩子不阅读,未来可能都应付不了考试!

 紧跟小学初中教材的是接下来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变脸!

 正在着手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曹文轩说:新的语文教材要对教师学生有制约作用,比如文章后提供书目。这个书目不是可看可不看,你必须看,因为要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评估直接挂钩,所以你想不看都不可以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在某论坛讲座时也曾强调: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潜在的差生。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界定了他的民族语言和一生的精神格局。一个人语言的涵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他的文化素养。

 爸爸妈妈们坚持每天给孩子读读书,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苟且,看的远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小学生家长关注小升初,初中生家长关注中考,高中生家长关注高考。这逻辑看上去没毛病。然而,高考全面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高中生关注已经来不及,初中生,还有救,小学生,正当时! 

一、改2017年教育历史性变革!

幼升小到高考都要变!

最近,教育部长透露:继上海、浙江完成第一轮高考改革试点后,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4个省市启动新高考改革,明年有16个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2019年将有9个省份启动新高考改革。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起新高考制度。2017年,被称为中国高考改革元年,

2017年,全国所有中小学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历史、和德育教材……

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这样评论这次改革:

“目前全国上下从幼升小到高考正在深入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性教改,都是中央顶层设计的结果。这次的新高考改革前后酝酿了整整4年时间,经过了10多轮讨论,之后又分别通过了国务院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最终经中央常委会议、政治局讨论,才最终确定了下来!


二、改变“一考定终身” 

从招分转向招人

 2017年起,高考招录已经采用两依据一参考政策,即依据高考统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即,以后全中国的高考科目采用“3+3”模式,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3门(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政治6科中选3科)学生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将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内容作为招生录取时的参考。从招分转向招人,打破了过去以分数录取学生、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三、所有科目都将考验阅读水平

阅读不行卷子都做不完!

 语文为王时代已经不是口号,而是真的来临了!今后的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不仅是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其他科目都增加了!原来可能所有的考题题面只有2000多字,以后的题面阅读量也许会有5000多字甚至更多。阅读、语文水平欠佳,做题速度、理解水平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有的考生甚至连题都没时间做完。

 从幼升小一直到高考更大地鼓励每个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而不是深度。

 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全体学生的广泛阅读水平,让每个学生在全程12年的基础教育中逐步建立感兴趣的学科方向。高质量的阅读需要高水平的语文学习,语文重点突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卷作文题,没有传统文化的积累根本无从下笔.



 预计未来高考中,命题人会在更大范围内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题型来考查学生的名著阅读、文化经典阅读情况。 

四、中考包含小学知识,学科无考试大纲

引导学生从小广泛阅读

 以后的中考,在小学学的内容也是必考内容,明显降低中考的考试难度。

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该掌握的必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必须掌握,必须掌握的还要掌握牢固。

 降低学生平时学习负担,摒弃在全国普遍存在的9年义务教育畸形掐尖的严重现象,构建符合学生成长和年龄阶段正常、合理的教育环境,逐渐修补早已破坏深重的国家教育生态。

国家的决心和实施的力度,从今年9月新学年开学,全国上下中小学学校教材全都采用重新制定的新版本开始,对接国家教育的重大变革。

 今后,主要学科的考试将不再有考试大纲,哪个学生的知识越宽广、体系越健全而不是越艰深,哪个学生就会成为教改重大变革最受益的群体成员。


五、面对这史无前例的教育改革

你做好准备了吗?

 常常有人说到红利期这个词。有人抱怨,自己错过了这个那个红利期,错失了很多机遇。那是因为,他们只顾一路狂奔,却不会停下来看看方向。

 前几年,有人赶上了参加奥数竞赛升名校的红利期,于是,无数小学生家长拖着娃盲目地跟着奥数大军一路狂奔,一面刷题、追分……一面抱怨没有时间阅读……

   可是,如果几年以后,当你发现孩子因为阅读能力的缺乏,连考试都没法应付的时候,你是否又会抱怨错过了阅读的红利期呢?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爱阅读,这时候需要家长起到一个好的引导者作用。早点培养他们阅读习惯。

 作家梁晓声曾说:读书是最好的家风,书架是最好的不动产。

 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样道理。

热点

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

来源:中国网教育频道

整理自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主题演讲

作者:徐凯文

 

【作者:徐凯文,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

 

 我在北大工作,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也是学校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学博士。我在北大除了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所以我接下来的话题可能有一点沉重。

  我今天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关于“空心病”的问题,这是我杜撰出来的一个词语。当然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似乎有权力去发明一种新的疾病,这种疾病跟每个人大概都有关系。

一、不是学生空心了,是整个社会空心了

  首先我想从今年发生的事情开始。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儿在毛里求斯度假,大约是北京时间下午两点,我的一位学生给我发来一条微信,内容是:我现在手里有一瓶神奇的药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所以我赶紧回复。我问他这是什么水,他告诉我是氰化钾,十秒钟致命。这是我开展过的距离最远的自杀危机干预,当然这个孩子救回来了,非常优秀,保送的北大。

  今年5月的一天,我正在上晚课,一个校外的心理咨询师打来电话,他说有个来访者是学生,现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杀,我问清事情原委,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在宿舍里找到这个同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回来。我认识这个学生已经4年了,入校时就是某省高考前三名,进了北大后第一个学期的成绩是学院第一名,但是就在那个学期,甚至在此之前,他已经有尝试自杀的经历。

  他原本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可以做很好的学术和科研的孩子。过去四年,我们心理咨询中心,他的父母还有院系的老师都竭尽所能想把他引回正轨。四年了,住院、吃药,所有治疗手段都用尽了,他还是了无生念,最后他的父母决定让他放弃学业,退学回家。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非常痛心的。我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我现在跟大家所说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们,他们中的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

  我要讲的是,这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我把它叫做“空心病”,我不认为只是学生空心了,整个社会空心了,才有这样的结果。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否则,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

  我得到我的来访者们的许可,他们将亲身感受写出来告诉我。有个高考状元说,他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所以他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还有一位同学告诉我,“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二、空心病的核心是什么

  我先简单说一下什么叫空心病。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药物无效,所有药物都无效。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们有个拿手的杀手锏,就是任何抑郁症患者如果用电抽搐治疗,他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但是电抽搐治疗对空心病都没用。

  这些孩子,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他们会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当然也给我们机会把他救回来。

  但是,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我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请注意这是高考战场上,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赢家。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所以我们回到一个非常终极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他们这种情况并不是刚刚产生的,他们会告诉我,我从初中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了,直到现在我才做了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传统的西方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他们都没有效果。

  这个时候,对于一个危机干预者,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千千万万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我们也同样要面对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什么,我们内心当中有吗?如果我们没有,我们怎么给到他们?

三、中国社会越来越焦虑

  我们来看看现在中国的情况。

  我用了一个焦虑经济学的词。我确实觉得能够让人去花钱,去盲目花钱的方式会把人搞焦虑,搞崩溃,搞恐惧,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

  我们看一下中国人精    神障碍的患病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00个中国人当中只有1个人患有精神障碍,而这个数据到2005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17.5%,在座有1000个人,我们在座的应该有180人需要去安定医院,都应该看病了,而且未必能看好。

  中国人的精神障碍是怎么变得这么糟糕的?主要是焦虑症和抑郁症越来越多。我现在用的数据都是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在最高诊级医学刊物上,全国流行病院调查的数据。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概1%2%,现在是13%,至少每100个中国人当中有13个人是焦虑症患者。更糟糕的是抑郁症。20年前,我刚做精神科医生时,中国人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增加了120倍。这是个爆炸式的增长,我觉得这里面有非常荒唐的事情。过去3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而焦虑抑郁的发病率也高速发展,发生了什么?

  数据显示:美国人比我们更抑郁,他们的抑郁症发病率是9.5%。我为什么要谈到美国,因为好像过去30年我们受美国特别大的影响,当然我们有自己固有的文化。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对不起,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要得罪各位,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四、学生躲到网吧打游戏,是教育的失败

  我1997年开始做精神科医生,当时的精神病院里门可罗雀。但大约从2000年开始,每当寒暑假的时候,大量的学生会来住精神病院,他们网络成瘾,焦虑,强迫,他们和父母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破裂问题,父母有勇气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去,可见真的没有办法收拾了。

  我们的处理问题方式是什么呢,把他们送到网瘾学校,让他们接受电击的惩罚,这是教育吗?这是推卸责任,本身父母和教育是问题的根源,我们不看到自己的根源,只看到他躲到网吧去打游戏,他为什么要躲到网吧打游戏,是因为教育的失败。

  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就似乎就是学生做试卷,有句流行语: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你知道吗?我做心理咨询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同学这样的价值观扭回来,你周围的同学是你的敌人吗,他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啊!我们的课堂是什么样子,不断暗示孩子自杀,为了好的成绩可以不惜生命。

  整个国家自杀率在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小学自杀率却在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孩子已经等不及进大学,他们在中小学就开始有自杀行为了。

  我们来看看有些学校应对的措施是什么?某所著名的超级中学,所有的走廊和窗户都装了铁栅栏,我在精神病院里面工作,精神病院才是这个样子,我的博士论文在监狱里做的,监狱才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居然有本事把学校变成了监狱和精神病院,只要守住这些孩子,让他们考上大学,然后让他成为我的来访者。

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我接下来要谈的问题,会让大家更加沮丧。在一个初步的调查中,我对出现自杀倾向的学生做了家庭情况分析,评估这个孩子来自于哪些家庭,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是什么样职业的孩子更容易尝试自杀——中小学教师。

  这是一个38名学生危机样本,其中50%来自于教师家庭,而对照组是没有出问题的孩子。教师家庭还是很成功的,其中来自教师家庭的占到全部家庭的21%,问题是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出现这么多问题?

  我觉得,一切向分数看,忽视甚至对学生品德、体育、美育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教育观——他们完全认可这样的教育观,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甚至更加变本加厉地实施,可能是导致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当教育商品化以后,北大钱理群教授有一个描述和论断我觉得非常准确,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制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也许自己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而孩子,是向我们学习的。

六、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学校究竟是为什么?大学究竟是为什么?我先引用一下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新上任时做的演讲,他对此做了一个回答。他说北京大学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国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么?这是北大的使命。他讲完这句话以后,全场800多人掌声雷动。

  但是我们好像早就抛弃这些了,我们认为崇高的东西不值一提,我们需要的是现在能挣到钱吗?但是学生已经不认可了,因为他们不缺钱。这是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我们认为能够挣到钱才是人生更大的赢家。

  曾经有一个学生,他退学的原因是,学习经济管理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他高考填志愿想学历史的时候被所有人嘲笑,说脑子进水才会学历史。后来这个同学尽管经济学得很好还是要求退学。

  十一假期,我带学生们去了万安公墓,因为我要和学生一起找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在公墓当中看到了一个很独特的衣冠冢,这上面是一个老师叫尹荃。尹荃老师1970年在文革时含冤去世,她没有子女。

  19年后她的学生为她在公墓买了墓地,写了这样的悼词:40年来,循循善诱,陶铸群伦,悉心教职,始终如一,无辜蒙难,备受凌辱,老师一生坦荡清白,了无点污,待人诚恳、处世方正,默默奉身教育事业,终生热爱教师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范。

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教育工作者在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有多少学生会对你有这样的评价或者肯定。我要说的是,教育本身是非常神圣的职业,但是如果我们把教育只是当作一个谋生的工具,当作获得金钱的一个手段,或者实现自己其他目标的话,当然这是一种选择,但是我会觉得我们似乎放弃了最重要的东西。

七、教育,从做值得孩子尊重的人开始

  我在这儿还想提一个问题,这是我经过这些事情以后的思考。我跟那些空心病的学生交流时,他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这个大概是根本原因。

  我想问大家,也问我自己,我们尊重自己吗?我们尊重自己的职业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使命和召唤,去体会其中的深切的含义。作为父母,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哪里?我们有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和陪伴?在这个买椟还珠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扔掉了很多东西,孩子不出问题才怪。

  我们现在咨询量成倍地增长,50%100%的增长,我们危机干预发生频率也是百分之百增长,孩子进学校之前他们就已经绝望了。所以作为一个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医生,我呼吁:真的要救救孩子!他们带着严重的问题进入高校,进入大学,他们被应试教育,被掐着脖子的教育摧残了创造力。

  有一位研究生导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一个学生做研究老出问题,是非常小儿科的问题。这个导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怎么办?这个学生是笔试第一进来的,他说:“老师,那我把我犯的错误重抄一百遍。”一个研究生,用重抄一百遍的方式改正他的错误。我们这些孩子根本没有长大,还在小学阶段。

  教育干什么去了?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去做值得学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们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

 

悟点

父母可以教给孩子最重要的事

来源:张德芬&龚琳娜

【作者:张德芬,知名心灵作家;龚琳娜,新艺术音乐家】

 

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 张德芬

一、孩子的快乐能力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从小,我就告诉两个孩子,要快乐、健康、负责任。不过这是我的理想而已。

    我儿子天生就忧虑很多,因此也会显得比较不快乐。但是他注重自己的健康(因为比较担忧),也相当负责任(因为怕出错)。

 相对来说我女儿就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她不注重健康,但是因为我从小不让他们喝甜的碳酸钙饮料,也不给他们喝冰的东西,所以他们不喜欢喝各种太甜的冰饮料,算是一种养生吧。女儿天性散漫,不多想,所以相对来说,她比较不负责任。

二、放下对孩子的寄托

 她哥哥是那种半年前就把下次机票给订好的人,去机场一定提前三个小时。考美国入学考试的时候,一早就把准考证打印好。

 妹妹就是那种,到了机场,才发现机票是昨天的,几乎不能上飞机。入学考试当天早上才到学校去打印准考证,两个人的个性南辕北辙。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告诉父母们,不要以“这个事情很重要,你一定要怎样怎样”为理由,来扼杀孩子的天性。什么事情对你来说很重要,对孩子来说不一定。

我最反对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为自己挣脸添光。我没有一定要孩子怎么样的想法,只希望他们快乐健康。

但我也非常想得开的,孩子不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而且屡教不听),我就随他们去。将来自己身体会出状况就知道了,到时候再想办法自己去学会如何照顾自己。但是从小跟在我身边,他们看到我一些健康的饮食习惯,自然自己会跟上。跟不上也没办法,因为我不可能一辈子跟在他们身边。

三、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

 我真的想说的是,每个孩子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父母不要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就去硬性规定他们要怎么样。人生的道路都应该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自己吃苦、磨炼,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做事的一套方式。

 我一直是身教重于言教,但是,孩子也有不按理出牌的时候。我女儿很大的时候,还犯过一个相当严重的错误,立刻被当时的暑期学校开除。我没有责怪她,我心疼她因为一时糊涂犯下的错误,造成羞辱,自己都难以承担。

 我情绪上无比的支持她,并不批判她。但是,当事情告一个段落以后,我还是跟她好好谈了一下。其实她也知道她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不需要多说什么,只是再重申一遍做人的道德和原则,我是带着爱与理解这么做的。

 总而言之,我觉得快乐的能力很重要,所以我会多花很多时间告诉我儿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

 这是他老妈多年以来一直在挣扎学习的,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少走点冤枉路,如此而已。

 父母可以教给孩子最重要的事

  | 龚琳娜

一、你的自信心,别人给不了

 孩子特别害羞、自卑的时候,应该去大自然解放天性,找到自己。在大自然里,孩子是绝对放松的,会放下在人际圈中,所有的条条框框。

 首先要找到自己在哪里,感受自己的生命,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是那么的重要。不是旁观,是融入,不是看风景,是要走入风景,山要用脚爬,森林河流要亲身感受,立体全方位的亲密接触,在那里拆掉思维里的笼子。

 在大自然里,孩子不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可,不需要依赖谁对他进行赞赏,只需要开开心心的玩儿,他的自我不再建立在别人对他的认可上。找到了自我的人,在哪里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二、你的好人缘,源于分享

 说到这个,我不认为是要用语言去教孩子怎么去做,而是大人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去学。

 分享,不一定是为了跟别人搞好关系,而是看看谁会欣赏,值得你去分享。从吃美食开始,那我们的孩子,有好吃的时候,第一时间也会想到给好朋友吃。孩子会因此有好人缘,会交到不同的朋友,朋友也会把自己的东西,和孩子一起分享,爱会传递,就会特别快乐。

 如果我们经常教育孩子,你要懂得分享,但父母自己却不这么做,那孩子就不会真正的学会分享。

三、永远保持好奇心

 有时候,我们大人会对一些不熟悉的,完全新鲜的东西,有排斥感。但小孩子,天然对一切充满好奇心,几岁大的孩子,是十万个为什么,问问题问到大人烦。

 大人为了省事,会直接告诉孩子,这个你不能碰,那个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反复得到类似反馈后,小孩子内心就会关上一扇一扇的门,孩子没有身体力行的去体会对错是非。

 有好奇心就要去探索,而作为父母的角色,只需要帮助他们识别红线,哪些是绝对不能碰的即可,比如未成年人吸烟、喝酒,甚至吸毒,这些是需要提前告知,坚决杜绝的。

 好奇心,是探索世界的力量源泉。

四、好品格,富有人格魅力

 小孩子做小动作的时候,不会装,眼神都是斜视的,磨磨蹭蹭。大人发现这种情况以后,不应该直接去责备孩子,而是及时帮助矫正。品格好的孩子,最受人欢迎,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更容易影响周边的人。

 只是孩子也会因为影响别人的能力,产生虚荣心,让他有一种孩子王的感觉。

 我儿子小的时候,能靠自己爬到树顶上去,我就自豪得对他夸赞,儿子你真棒,你是最棒的,他奶奶转身对我说:“琳娜,你这样说不太合适”,大概意思是他不是最棒的,这样会灌输给他一种“唯我独尊,没有什么我不行的思想”。

 后来,我就和老公商量,以后应该这样夸赞“儿子,你是很棒的人之一”,简而言之,你很棒,但是你很多好的人当中的一个,你不是唯一最棒的。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地址:济南市舜信路以西,龙奥北路以南,东城逸家小区内
电话:0531-88988060 邮编:250000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2197号-1
Copyright@2022 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中学
建议IE8以上版本浏览器打开最佳 | 技术支持:山东有鸿
请将您的意见或建议发送至
我们会及时作出反馈
高新区教育局投诉
举报邮箱:jngxjy@126.com
举报电话:88871081